在過去的十年里,NBA經歷了一場深遠的變革,一個曾經以傳統大前鋒和中鋒為主導的時代已經悄然退去。隨著比賽的進展,各支球隊逐漸放棄了在低位進攻的統治級內線球員的優先選擇,轉而更加注重外線進攻體系的構建。
火箭隊,作為這場新運動潮流的先鋒,與斯蒂芬·庫里和勇士隊一道,引領了NBA的三分球革命。從2010-11賽季的魔術隊開始,他們以場均高達25.6次的三分球出手次數,展現了新潮流的初步影響力。時間流轉到2017-18賽季,火箭隊成功崛起為新時代的代表,他們以場均超過42次的三分球出手次數,創下了NBA的紀錄。
然而,這僅僅是一個開始。僅僅一個賽季后,凱爾特人隊以驚人的場均48.2次三分球出手領跑聯盟。即便是在三分球出手次數上排名倒數第一的掘金隊,場均也有31.9次出手,這比15個賽季前魔術隊的領先數字還要高出6次。
火箭隊作為三分球運動的先鋒,不僅改變了各球隊的進攻方式,更在新的賽季中重新定義了中鋒位置的重要性。他們開始采用更加傳統的陣容配置,并在交易截止日前引入了史蒂文·亞當斯等傳統中鋒。盡管亞當斯因傷未能完全發揮其影響力,但他在球隊中的角色逐漸變得不可或缺。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二月初與獨行俠隊的比賽。在那場比賽中,安東尼·戴維斯的加盟使得火箭隊的內線實力得到明顯提升。而在比賽的后半段,當教練伊梅·烏度卡采用雙內線陣容——亞當斯和阿爾佩倫·申京一同上場時,火箭隊的反撲攻勢變得不可阻擋。
盡管最終未能完成逆轉,但申京和亞當斯的組合卻為球隊在比賽末段帶來了生機。這一雙內線陣容逐漸成為火箭隊的重要武器之一。其他球隊對同時應對兩名中鋒球員的陣容布局感到困惑和難以應對。
亞當斯繼續發揮他在整個職業生涯中的優勢——在籃下稱霸并搶下關鍵籃板。這樣的表現為申京創造了突破的機會。對手球隊會派出兩名甚至三名球員與亞當斯爭搶進攻籃板的位置。而在與勇士隊的首輪對決中,火箭隊的這一雙內線組合更是成為了關鍵因素。
正是憑借這種雙中鋒陣容的運用,火箭隊能夠在逆境中反擊,并將系列賽拖入搶七大戰。盡管最終未能取得勝利,但火箭隊已經證明了雙中鋒陣容的可行性和其巨大的潛力。
隨著賽季的深入,火箭隊的三分球出手次數雖然有所下降,但他們更加倚重于雙內線陣容的打法。由于亞當斯和申京在場上展現出的統治力,火箭隊打出了50多個賽季以來在籃板方面表現最佳的賽季之一。
為了進一步強化這一戰術體系,火箭隊簽下了克林特·卡佩拉作為第三中鋒的選擇。在現代NBA中,這樣的陣容深度通常是兩到三名前鋒或外線球員,而火箭隊卻擁有了三名中鋒。據報道稱,火箭隊計劃靈活運用卡佩拉和亞當斯的上場時間,并繼續采用雙內線陣容的打法。
The Athletic記者凱利·伊科最近報道稱,其他球隊已經開始注意到這一趨勢并嘗試在自己的陣容中應用這種雙內線戰術體系。例如雷霆隊也開始接納這種籃球風格并有時會讓切特·霍姆格倫和以賽亞·哈爾滕施泰因同時在場。
曾經各隊追求的是場均出手50次或更多三分球的記錄,這在過去是難以想象的數字。然而隨著火箭隊的成功和休賽期的運作,這一趨勢似乎開始發生逆轉。這一切都要歸功于火箭隊的創新和堅持。
作者:Lachard Binkley
譯者:GWayNe
在這場籃球革命中,火箭隊的策略和成功已經引起了全聯盟的關注和效仿。從三分球的革新到雙內線陣容的運用,火箭隊不僅改變了比賽的面貌,更為其他球隊提供了新的戰術選擇和思路。這一籃球界的變革仍在繼續進行中。